沉浸式旅游演艺是基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演出产业及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以旅游者为主要消费对象,以地域文化为主要表现内容,以环境营造、场景还原为主线,实现演出空间与欣赏空间的高度统一和深度融合的一种旅游演艺形式。它是伴随着人们对于体验经济的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新旅游方式。
一、技术赋能下的文化觉醒:从“观景”到“入景”
沉浸式文旅的勃兴,源于技术与文化的双重驱动。5G、VR、全息投影等技术,让历史场景得以复现,文化符号得以具象。如《男神东坡》通过光影与实景结合,将东坡在儋州的三年生活浓缩为一场视听盛宴:载酒堂前,游客化身“东坡学子”,与“苏东坡”对诗;春工湖上,轻舟摇曳,再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文人风骨。这种“角色代入”模式,颠覆了传统文旅的单向输出逻辑,使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技术的意义不止于“造境”,更在于“传神”。《印象西湖》以西湖山水为幕布,用全息投影演绎白蛇传说;《天门狐仙》在张家界峡谷中构建奇幻光影世界,赋予自然景观人文魂魄。此类案例证明,技术唯有与地域文化深度耦合,方能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实现从“物理空间”到“精神场域”的跃迁。
二、海南试验:东坡IP的“在地化重生”
海南对东坡文化的挖掘,堪称“以文塑旅”的典范。儋州东坡书院通过扩展室外物理空间、增设互动装置,将东坡诗词、宋代美学、生活场景融入游览动线。游客可在“东坡诗词问答”中体验竞技乐趣,在“会心之水”的钦帅泉边解码东坡处世哲学。这种“可触摸的文化”,让抽象的历史人物变得鲜活可感。 《男神东坡》好评如潮的观众满意度折射出文旅融合的深层逻辑:文化需通过现代叙事重构价值。演出摒弃对东坡生平的单向讲述,转而以“穿越求学”为主线,用国潮元素嫁接宋韵美学,在毕业派对中实现古今对话。这种“传统内核+年轻表达”的模式,吸引了大量Z世代游客,使文化传承与市场接受形成闭环。
三、全国图景: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重构” 《男神东坡》并非孤例。湖南的《恰同学少年》将红色文旅与沉浸式剧场结合,游客可参与“新民学会”讨论;《再见红楼梦》在北京大观园打造“入梦”体验,游客身着汉服参与宝黛婚宴,重构文学经典的情感共鸣。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趋势:沉浸式文旅正从“演艺产品”升级为“文化生态系统”。
这一生态的构建,需要多方协同。政策层面,《“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支持沉浸式业态;企业层面,华侨城、陕旅集团等通过“文化+科技+资本”模式,孵化出《长恨歌》《恐龙危机》等标杆项目;地方层面,洛阳、西安等地以唐文化为主题,打造“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等街区,形成“全天候文旅消费场景”。当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链条,文旅业便从“门票经济”走向“体验经济”。
四、挑战与启示:警惕“技术至上”,回归人文本质
热潮之下,隐忧犹存。部分项目陷入“技术内卷”,斥巨资打造声光电奇观,却忽视文化内核挖掘;一些景区盲目跟风,导致同质化严重,如多地争相复刻“不倒翁小姐姐”,消解了地域文化独特性。反观《男神东坡》,其成功在于以东坡精神为锚点——演出未止步于场景还原,而是通过“载酒堂论道”“怀闲亭抒怀”等情节,传递“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生命哲学,实现情感价值的升华。 然而也应看到,作为流量经济形态下的文旅演艺不可能是孤立业态,必须依托客观条件下的文旅要素逻辑(食、住、行、游、购、娱)才能得以生存。相对于全国其他区域沉浸式文旅,《男神东坡》需在四个维度寻求平衡:
1、东坡书院沉浸式演艺:破局之道在“留量”而非“流量”
儋州东坡书院《男神东坡》沉浸式演艺的横空出世,为海南文旅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这场以宋韵美学为基底、虚实结合为手段的演出,成功将东坡文化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男神IP”,甚至被观众称为“穿越千年的精神共振”。然而,国内文旅演艺的失败案例早已揭示:单靠一场演出难以支撑长期繁荣。若配套条件滞后、游客流量受限、淡旺季落差难平,再惊艳的演出也终将沦为昙花一现。儋州东坡书院与中和古镇的困境,恰是中国文旅产业“重内容轻配套”痼疾的缩影。
2、配套不足:文旅盛宴的“阿喀琉斯之踵”
国内许多文旅项目因配套不足折戟沉沙。例如,某知名古城景区因交通拥堵、住宿短缺,游客体验断崖式下跌;某沉浸式戏剧因周边餐饮匮乏,观众散场后无处消费,最终黯然退场。反观儋州,东坡书院所在的儋州市中和镇,至今仍依赖长途汽车接驳,从海口出发需辗转1个半小时;古镇内住宿设施稀缺,餐饮业态简陋单一,游客“看完即走”成为常态。即便《男神东坡》已通过常态化演出缓解淡季压力,但“留不住人”的短板,终将制约其从“网红”到“长红”的跨越。
3、沉浸式演艺的突围:内容创新与场景激活
《男神东坡》的沉浸式体验全员叫好,在于其打破了传统文旅演艺的桎梏。演出以书院实景为舞台,借灯光、投影、互动装置重构空间,让观众成为“剧中人”,甚至参与对诗、毕业证发放等环节。这种“零距离”体验,既契合年轻群体对“参与感”的追求,又通过虚实交融的场景设计,将东坡精神具象化为可感知的“男神”形象。更关键的是,演出团队严守文物保护底线,以“不改变一草一木”为前提,避免了过度商业化对文化遗产的侵蚀。这种“轻改造、重体验”的模式,为历史遗迹的活化提供了新思路。
4、破局之道:从“流量收割”到“生态重构”
要让东坡书院文旅生态真正破局,需以沉浸式演艺为支点,撬动全域配套升级: 1. 交通先行,打通“最后一公里”增设旅游专线、优化接驳服务,探索与周边景区联动开发“东坡主题游轮”或“文化专列”,将交通痛点转化为文旅体验的一部分。 2. 业态融合,延长消费链条由政府牵头总体规划,引导吸收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整体打造东坡文化旅游小镇。在中和古镇打造“宋韵生活方式”,开发东坡美食工坊、宋式茶寮、宋韵民宿、文创市集等新兴共生业态,打造“夜游经济”。将演出门票与餐饮、住宿打包为“东坡文化套餐”,推动“一日游”向“过夜游”转型。
3. 政企协同,激活在地资源
以《海南省东坡文化保护利用三年行动方案》为纲,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与服务业态开发的同时,着力培养“东坡文化讲解员”,将在地居民转化为文化传播者。企业则可联合OTA平台推出“淡季特惠”,通过动态定价平衡客流。 文旅演艺的成功,不仅依赖内容创新,更需以系统性思维重构“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儋州若能将东坡文化从一场演出升维为一种生活方式,从“流量经济”转向“留量经济”,或可为中国文旅产业提供一条“小而美”的破局路径。毕竟,唯有让游客“留下来”,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
从《恰同学少年》到《男神东坡》,从长沙橘子洲头到儋州东坡书院,中国文旅业正以沉浸式为支点,撬动一场文化与产业的共生革命。这场革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创造了千亿级市场,更在于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路径——当东坡的“江上清风”遇见VR的“数字明月”,当千年宋韵扑面而来,文化便不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成为流动的精神江河。 海南“以文塑旅”的试验表明,文旅融合的终极目标,是让文化可感、可触、可消费,让旅游有根、有魂、有共鸣。这或许正是中国文旅业给世界的启示:在技术狂飙的时代,唯有坚守人文内核,方能避免“失重的飞翔”,真正实现“诗与远方”的抵达。
http://www.ixfrb.com.cn/news/20251013/57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