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环境治理不断向精细化推进的背景下,垃圾分类作为关键一环,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品质与城市生态发展。近期,月坛街道聚焦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的核心目标,针对辖区内垃圾分类桶前值守员这一基层关键力量,开展了一场内容详实、针对性极强的专项基层赋能及值守培训,通过 “理论 + 实操” 双轨并行的教学模式,全方位提升值守员的业务能力与服务水平,切实破解桶前值守工作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为辖区垃圾分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此次培训并非简单的常规教学,而是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优化升级,精准对接值守工作的实际需求,新增了一系列实用且急需的内容。其中,蚊蝇防治、灭蚊蝇设施检查、垃圾点除臭味、强化消杀以及高峰时段开盖引导等模块的加入,让培训内容更贴近值守员日常工作场景,真正做到 “学即所用”。培训伊始,基层赋能讲师便围绕最新的垃圾分类政策法规及相关文件展开深入讲解,不仅明确了各桶站灭蚊蝇设施的配备标准与日常维护要求,还针对居民在垃圾分类过程中易混淆的垃圾品类进行了重点辨析。通过大量案例分析与细致解读,帮助值守员夯实理论基础,确保他们对政策的理解无偏差,在后续指导居民分类时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因政策解读不到位导致的分类失误。
相较于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实操环节更注重 “手把手” 的沉浸式教学,力求让值守员将所学知识切实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讲师结合真实的桶前值守工作场景,将关键技能进行逐一拆解,让每一位学员都能清晰掌握操作要点。在蚊蝇防治方面,讲师深入剖析了蚊蝇滋生的原因与潜在危害,随后现场演示了灭蚊蝇灯、捕蝇笼等常用设施的检查方法与运行维护要点,从设施的安装位置调整到日常故障排查,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细致入微,学员们也纷纷上手实践,及时纠正操作中的不当之处。围绕垃圾点异味处理这一居民关注的重点问题,讲师更是倾囊相授,分享了环保除臭剂的规范使用方法、散落垃圾的及时清理技巧以及垃圾桶周边干燥环境的保持要点,从源头减少异味对居民生活的困扰,提升垃圾投放点的整体环境质量。在消杀工作环节,讲师明确了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消杀频率,详细讲解了消杀药剂的使用规范及安全注意事项,特别强调在高温高湿天气下,需加大消杀力度,严密防范细菌滋生风险,保障居民与值守员的健康安全。
早晚居民投放垃圾的高峰时段,往往是桶前值守工作的 “压力点”,也是错投混投问题的高发期。针对这一工作痛点,讲师在培训中专门设置了场景模拟环节,现场还原高峰时段的忙碌场景,指导值守员如何高效进行开盖操作、引导居民有序投放。通过反复演练,值守员们逐渐掌握了快速分流人群、减少排队等待时间的技巧,既能有效提升投放效率,又能在引导过程中实时检查居民的垃圾分类情况,及时纠正错投混投行为,从源头上降低分类错误率。此外,讲师还模拟了居民在投放垃圾时可能提出的各类疑问场景,培训值守员的沟通技巧,包括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晰解释分类标准、如何耐心回应居民的不解与困惑,以及在值守过程中如何做好自身安全防护与应对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方法。这些培训内容,不仅让值守员能够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更能保障自身安全,提升居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满意度与配合度。
培训结束后,参与培训的值守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培训内容 “干货满满”,收获远超预期。他们不仅系统深化了垃圾分类的专业知识,填补了以往在政策理解上的漏洞,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蚊蝇防治、异味处理等环境维护方面的实用技能,以及高峰时段引导居民投放的高效方法。许多值守员坦言,之前在面对蚊蝇滋生、垃圾异味等问题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经过此次培训,他们找到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对后续开展桶前值守工作充满信心,也期待能将所学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大家也希望未来街道能继续组织更多此类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培训,帮助他们持续提升自身能力,为街道垃圾分类工作贡献更多力量。
据悉,此次针对桶前值守员的专项培训,是月坛街道加强基层治理、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精细化的重要举措,也是街道践行 “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下一步,月坛街道将建立长效跟踪机制,持续关注值守员的工作动态,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需求,适时组织巩固培训与督导检查,确保培训成果能够真正落地见效,避免 “培训一阵风、过后就放松” 的情况。通过 “培训 + 督导” 的双保障模式,月坛街道将不断推动辖区垃圾分类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居民打造更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助力辖区人居品质持续提升,让垃圾分类真正成为居民的生活习惯,为城市环境治理贡献 “月坛力量”。
http://www.ixfrb.com.cn/news/20251010/57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