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神东坡》沉浸式演艺:以文化新质生产力激活海南文旅的创新实践

引言:沉浸式演艺时代中的海南机遇

当前,沉浸式演艺已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引擎和文化传承创新的突破口。从西安大唐不夜城的盛唐气象到长沙橘子洲头的红色青春剧场,再到贵州“红飘带”长征数字艺术馆的科技赋能,中国文旅产业正经历一场以文化场景重构和消费体验升级为核心的深刻变革。2024年12月,海南依托深厚的东坡文化积淀,在儋州东坡书院推出全国首个宋韵书院沉浸式文旅演出《男神东坡》,开创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范式,成为第二届中国(海南)东坡文化旅游大会的亮点。该项目的推出恰逢国家政策强力驱动文旅消费升级的历史机遇期——2025年初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支持在文博场馆、景区、街区等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

海南发展东坡文旅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苏轼居儋三年期间敷扬文教、移风易俗,使儋州成为海南文化发祥地之一,留下东坡书院等珍贵遗产。然而此前,东坡书院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参观量不足40万人次,文化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旅游吸引力。而同期,西安大唐不夜城通过《乐舞长安》等演艺项目日均吸引游客超15万,长沙《恰同学少年》剧场年接待量超8万,差距显著。海南亟须通过创新模式激活文化资源,破解旅游“南热北冷”的格局失衡问题。

一、《男神东坡》的诞生标志着海南文旅从“景观依赖”转向“文化驱动”的战略转变

《男神东坡》沉浸式演艺以前身载酒堂(始建于1098年)为实景舞台,构建了“梦回大宋”的文化体验空间。其创新突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解码

演出以东坡居儋三年的历史为脉络,通过载酒堂讲学、劝耕园农耕、香文化馆制香等场景,将诗词典籍中的东坡精神转化为可参与、可感知的立体体验。观众化身东坡“学生”,亲历叉手礼等宋代生活仪式,使“我本儋耳人”的东坡情怀变得可触可感。

文化符号的现代表达

创作团队大胆采用“古今混搭”艺术语言——宋韵纱幔中的箜篌与电音古筝共鸣;“男神乐队”将东坡诗词改编为RAP唱段;情景剧中黎子云调侃东坡“又菜又爱喝”,主题歌《我爱男神苏东坡》共情而会心的动听音乐响起,所有人都记住了“大吃货”这个有趣儿的别称。这样的创作表达既消解了历史的疏离感,又凸显了苏东坡幽默旷达的人格魅力。这种创造性使东坡从历史名人蜕变为兼具才情与烟火气的“顶流男神”,契合Z世代审美。

技术赋能的空间叙事革新

演出打破镜框式舞台限制,利用书院载酒亭、劝耕园、钦帅泉等空间,通过全息投影、数字交互等技术,将书院转化为时空折叠的叙事场域。观众移步换景间,目睹春工湖轻舟摇曳、昌化军使吟诗而来,在香文化馆感受沉香氤氲,于怀贤亭聆听苏轼与王安石的对话,在钦帅泉边感悟东坡先生“知足常乐”的人生哲学。这种设计使观众从“观看者”变为“亲历者”,实现“人在戏中、戏呈路上”的沉浸体验。

在毕业典礼现场,感官通联的仪式化体验达到高潮,国潮元素与宋式仪礼巧妙融合,使东坡“进取、正直、旷达”的精神内核深入人心。很多观众感慨:“匠心制作将苏东坡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运营模式的文旅融合创新

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项目投资并主导运营,这种灵活高效的市场机制使《男神东坡》沉浸式演艺实现了从“单次观演”到“文旅综合体”的跨越。目前,《男神东坡》正在逐步串联起“一剧一会一宴一线”的文旅生态:“一会”即东坡文化城市交流会,汇聚眉山、黄冈等东坡遗址城市;“一宴”是以东坡羹、玉糁羹为特色的东坡家宴;“一线”是儋州东坡文化旅游线路,涵盖桄榔庵、东坡井等遗存。这种“演艺+交流+美食+旅游”模式,将使文化消费从门票经济升级为综合体验经济。

演出之余,《男神东坡》剧组定期下乡和公益走进校园,并吸纳儋州调声非遗传承人、本地学子参与表演,使文旅演艺成为在地文化共建共享平台。在此基础上,该剧组打造的国内第一个沉浸式研学项目成为了海南中小学研学的“爆款产品”,获得了学校、学生、家长的一致盛赞和好评。

二、重塑海南文旅产业格局的四维效应必要

《男神东坡》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海南文旅产业升级的催化剂。其对产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1.经济效益:消费拉动与品牌增值直接消费提升:首演期间(2024年12月),儋州酒店入住率同比增长22%,东坡书院周边餐饮营业额环比增长40%,参照西安大唐不夜城经验——其“不倒翁小姐姐”带动的街区商业流水单日峰值破千万元,《男神东坡》的常态化演出带来的叠加效应有望使儋州年旅游收入增加5亿-8亿元。产业链延伸:项目衍生“东坡男神”IP潮玩、沉香山子香氛等50余种文创商品,其中“和香雪中春信”曾在海口苏轼主题文物展(第一届东坡文旅大会配套活动)创海南文创展销售纪录,印证了文化IP的商业潜力。

2.资源激活:遗产重生与空间更新

文化遗产的旅游化再生:东坡书院从静态文保单位转变为“活态博物馆”。类似贵阳“新印1950”文创街区将老印刷厂改造为黔剧展演空间,儋州桄榔庵遗址公园借势开放,复原东坡生活场景,实现文化资产向旅游资本转化。区域文旅格局重构:项目打破海南“南热北冷”的旅游失衡,使儋州成为西线文旅枢纽。目前,不被海南旅行社看好的西线旅游因为《男神东坡》沉浸式演艺而重拾信心。目前,与成化宣德文旅(演艺投资及运营方)签约的旅行社达6个,为东坡书院及周边旅游新规划了两条新的旅游专线,实现了儋州人文旅游线路从0到1的突破。儋州接待游客同比增长46%,团队游占比从15%升至32%。下一步,以《男神东坡》沉浸式研学为核心产品的“海口—澄迈—儋州”东坡文化之旅将被纳入岛外研学旅行重点推荐线路。

3.业态升级:文化赋能与产业融合

《男神东坡》沉浸式演艺的线上线下传播,不仅吸引了流量,也带动了关联产业互促共进:项目带动了儋州黄皮、海头地瓜、儋州米烂等本地商品以“东坡推荐”品牌溢价销售,并针对海花岛的游客溢出与东坡书院的日场运营,打造了日场分布式演艺,促进资源再造,扩大联动效应。

4.形象重塑:文化认同与国际传播

演出提炼的“东坡精神”作为海南文化品格象征,强化并提升了海南的地域文化。其开荒劝耕的拓荒精神、敷扬文教的启蒙意识、黎汉一家的包容胸怀,与自贸港建设所需的开放创新精神形成历史回响和现实转化。很多外地游客看过演出后评价:“演出赋予了海南独特的东坡文化话语权。”《男神东坡》沉浸式演艺正在成为海南旅游消费中心的新名片。

三、《男神东坡》为全国文旅演艺提供了经验镜鉴

国内文旅演艺领域长期存在的“重硬件轻内容”倾向,已引发行业生态的结构性失衡,既削弱了作品的艺术生命力,也制约了市场可持续发展。其核心症结在于:

1.文化内涵空心化

叙事逻辑的断裂导致情感共鸣缺失。部分剧目过度依赖声光电技术,将演出异化为“视觉奇观堆砌”,全息投影、XR等技术未融入故事主线,使观众陷入“技术震撼却情感无感”的割裂体验。如甘肃部分旅游演艺试图包揽千年历史,因缺乏叙事焦点,最终沦为“解说词+灯光秀”的拼贴,被游客评价为“看完不知核心想表达什么”。

地域文化的同质化消解更值得警惕。盲目复制成功案例的硬件配置(巨型舞台、无人机矩阵),让地方特色逐渐模糊。多地实景演出均采用“山水+民族歌舞+瀑布烟花”模式,黎苗文化、敦煌丝路等独特IP在雷同舞美中被扁平化,形成“千城一秀”的尴尬局面。数据显示,国内70%的旅游演艺未建立在地文化数据库,仅靠服饰、道具等表面符号敷衍呈现地域特质。

2.运营模式困局

成本畸高直接影响盈利能力。重硬件模式过于依赖固定资产投入,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疫情期间,90%的重资产演艺项目陷入停摆,而模块化、可巡演的“小而美”剧目(如开心麻花团队打造的《偷心晚宴》)凭借场景适配能力实现快速复苏,形成鲜明对比。由于硬件导向的项目缺乏IP深度运营,衍生品开发占比就会很低,大部分这样的项目收入占比不足5%,即便是《又见敦煌》《长恨歌》这样的优质剧目,也面临文创开发滞后问题,盈利仍依赖门票这一单一渠道。《男神东坡》作为“全国首个宋韵书院沉浸式文旅演艺”,摈弃了声光电的标准化炫技,而是由30余名舞蹈和话剧演员,在因物赋形的场景中,把观众带入大宋风华,共同沉浸在苏东坡时代。在这里,“宋韵”不是简单的朝代符号,而是一种生活美学与精神内核的总和。演出还原的是宋代书院里的风雅日常——比如载酒堂中煮酒论道、沉香馆里的焚香品茶,还有不定期举办的宋风市集。这些细节里藏着中国人的审美根脉,通过沉浸式的可视化呈现,让观众哪怕不懂宋史,也能直观感受到“宋朝何以成为东方文艺复兴时代”。另外,东坡书院本身就是活着的文化载体,有着“空间即历史”的独特性——观众站在苏轼亲手栽种的荔枝树下,看演员演绎他与弟子姜唐佐的“折梅赠句”,这种“原址叙事”本身就充满穿越感。书院不再是静态博物馆,而是成为文化叙事的“活容器”,让东坡的精神真正在他曾驻足的土地上“复活”。沉浸式的演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共情体验。传统文旅演出是“台上演、台下看”,《男神东坡》让观众成为了“东坡先生的学生”,成为了历史的参与者。从张中军史的叉手礼带出的开班仪式,到载酒堂与姜唐佐一起“东坡问道”,这种多维度沉浸,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让观众从“看故事”变成“在故事里行动”。文旅演艺的核心,是让游客“因为一场戏,记住一座城”。儋州有东坡书院、桄榔庵等历史遗迹,过去游客常是“打卡拍照就走”。《男神东坡》沉浸式演艺让游客在书院停留2小时以上,深度感受儋州作为“东坡精神地标”的独特性。数据显示,看过演出的游客中,60%会主动延长在儋州的行程,参观东坡井、购买“男神东坡”系列文创产品,这就是文旅演艺的“乘数效应”——用文化体验激活全域旅游。《男神东坡》让儋州“有资源无IP”的困境成为历史。正如杭州有《宋城千古情》、西安有《长恨歌》,《男神东坡》沉浸式演艺成为到儋州“非看不可”的演出之一,让“东坡文化”从学术圈走向大众视野。同时,《男神东坡》用“剧本杀”式的叙事结构、情境互动等年轻人喜欢的形式,让东坡故事成为“可体验的国潮”,吸引了大批90后、00后年轻人,并让他们开始重新认识苏轼:他不再是“被贬的诗人”,而是“在困境中创造价值的生活家”。《男神东坡》想要传递的是一种“永远向阳生长”的生命力,让每一个走进东坡书院的人,都能在沉浸式体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东坡精神”注脚。文旅演艺的核心价值,在于以文化共鸣激活情感记忆。当技术退居为“隐形的叙事者”,内容才能真正成为穿越周期、直抵人心的力量。

四、深耕文化IP,构建文旅生态圈

1.进行东坡文化IP系统开发

让“以文塑旅”的文旅业态深度耦合:设计“东坡游径系统”:海口五公祠—澄迈通潮阁—儋州东坡故城旅游区。配套东坡主题民宿评级标准、美食地图、研学手册等,实现文化资源全域联动。落实《海南省东坡文化保护利用三年行动方案》,推动儋州故城保护修缮与5A景区创建。

2.进行消费场景延展,延长演艺价值链

时间延展:开发“夜游儋耳”光影秀,响应“延长热门景区开放时间”政策;

空间延展:在博鳌、三亚、海口等地设巡演版;

业态延展:联动免税店推“东坡雅礼”文创专柜,实现“文旅+免税”双轮驱动。

结语: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海南样本

《男神东坡》沉浸式演艺的实践深刻表明,文旅融合的深化发展,核心在于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与消费场景的情感共鸣。海南以东坡文化为媒介,通过一场演出激活历史遗产、带动产业升级、重塑区域格局,为探索“以文促旅”的中国路径贡献了海南方案。其成功印证:唯有将文化精神植入旅游体验的肌理,才能实现从“流量收割”到“价值共生”的跃迁。

展望未来,中国文旅产业需进一步激发“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重塑文化表达,以文化深度赋能旅游体验,以旅游传播活化文化遗产。当更多城市像西安般让盛唐气象可触可感,如长沙般让红色青春鲜活生动,似海南般让东坡精神照进现实,中国文旅将真正成为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作者:焦涌:博士,经济学者、文化学者)

http://www.ixfrb.com.cn/news/20251012/57917.html

 

相关文章
《男神东坡》沉浸式演艺:以文化新质生产力激
雪域星空遇千年科学!《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
2025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中国移动咪咕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