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领航网格 “微阵地”,共享门庭焕新颜

“以前楼道堆着旧家具,现在楼门又干净又温馨,看书、歇脚有地方!”提及亚运村街道安翔里社区21号楼的变化,居民王阿姨的话里满是笑意。作为社区网格精细化治理的试点,第十二网格以党建为魂、服务为基,通过打造“网格微阵地”、织密“线上响应网”、凝聚“多元共治力”,让曾经“杂乱疏离”的楼门蜕变为“睦邻友好”的幸福家园,为城市社区基层治理写下生动注脚。

 

党建领航建队伍,“微阵地”撑起民生大服务

走进21号楼楼门,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色彩鲜艳的居民书画作品,让冰冷的楼道满是温情。转角处的“一角三区”功能空间更成了居民日常“打卡点”:共享图书角里,120余册文史、科普、儿童绘本整齐排列,居民可自主借阅;工具角的雨伞、应急药品、维修工具一应俱全;老年休息区的适老化座椅旁放着放大镜,儿童天地的安全地垫上摆着居民捐赠的玩具,从白发老人到垂髫孩童,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改造前我们开了意见征集会,收集了20多条意见,最终确定‘实用、便民’的改造方向。”第十二网格“双网格长”、包楼社工马欣介绍。为让治理力量沉到基层,社区创新推行“双网格长”机制,再选拔2名威望高的居民骨干任楼长,形成“双长引领、楼长协同”的核心团队。同时,一支由社工、物业人员、党员志愿者、家庭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伍迅速集结,从清理楼道杂物、维护图书角秩序,到帮扶独居老人,大家分工协作,让“党员带头、物业支持、居民参与”的共治格局落地生根。

如今,曾经堆积杂物、乱停自行车的20余处角落已清理干净,“好人好事点赞墙”“楼门文明提示牌”成了新风景,党建学习墙定期更新政策动态,居民自发创作的书画作品装点墙面——楼门不再是冰冷的通行通道,更成了传递温暖的“文化阵地”与“情感纽带”。

 

 微信群里“秒响应”,民生小事闭环解

“楼上天花板漏水,能帮忙协调维修吗?”“楼道灯不亮了,晚上走路不安全!”打开21号楼业主微信群,居民的诉求总能快速得到回应。这支280余人的微信群,连同专门建立的租户群,构成了网格“全覆盖、无遗漏”的线上沟通网。无论白天黑夜,居民只需拍下照片、留言反馈,网格长7×24小时在线接单,10分钟内初步响应,再联动物业、志愿者推进解决,最后在群内公示结果,形成“发现需求—响应行动—反馈成效”的完整闭环。

今年夏天,居民李女士在群里反映“家中漏水严重”,网格长马欣看到消息后,立即联系楼上住户与物业维修人员,1小时内赶到现场查看,协调维修人员优先处理,当天就止住了漏水。“以前反映问题要跑社区、等回复,现在在群里说一声,事儿很快就解决了。”李女士的感受,是网格线上治理效能的生动写照。

依托微信群,“随手志愿”也成了居民的生活习惯:党员带头清理楼内小广告30余次,退休居民每周固定维护图书角,青年志愿者利用午休整理便民工具,就连放学回家的孩子,也会主动把图书角的绘本摆整齐。截至2025年底,网格累计解决楼道灯维修、便民工具补充等民生小事80余件,平均处置时间缩短至2小时以内,真正实现“小事当日结、大事不过夜”。

 

多元共治破难题,邻里互助暖人心

回忆起漏水纠纷,彭先生仍心怀感激。当时,他家因楼上住户管道老化漏水受损,可楼上住户担心维修影响生活,不愿配合。网格长得知后,联合社区调解员、居民代表多次上门沟通:一边安抚彭先生情绪,协调物业免费清理积水;一边耐心讲解邻里互助原则,邀请有类似经历的居民分享和解经验。最终,双方达成共识,漏水问题顺利解决。

这起纠纷的化解,是网格深化“枫桥经验”落地的缩影。为凝聚共治合力,网格建立“1长1网1群1会1端”机制:“1长”(双网格长)统筹调度资源,“1网”(物业+志愿者)织密服务网络,“1群”(线上群)畅通诉求渠道,“1会”(楼门议事会)民主协商决策,“1端”(亚事通小程序)提升数字化响应效率。不定期召开的楼门议事会,让治理决策真正贴合居民需求。

如今的第十二网格,不仅环境变美了,邻里关系更暖了:李姐发现楼内醉汉及时上报社区,段阿姨看到迷路老人主动报警救助,居民自发捐赠图书20余册、创作书画30余幅,“随手帮”“主动捐”成了新风尚。“以前见面不说话,现在楼上楼下像一家人。”居民张爷爷笑着说。

“下一步,我们会把第十二网格的经验复制到更多楼栋,让‘微阵地’服务更多人,让精细化治理走进每一户家庭。”安翔里社区党委书记表示,未来,社区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把治理的“触角”延伸到居民身边,让网格微光汇聚成基层治理的温暖洪流。

http://www.ixfrb.com.cn/news/20251009/57750.html

相关文章
杭叉破解仓储效率困局——悍越步行式初始提升
党建领航网格 “微阵地”,共享门庭焕新颜
安华Me3SE轻智能坐便器,以“零压净冲”科技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