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实验室”走向“生活场”。如何打通从模型到场景的“最后一公里”,成为行业共同关注的焦点。近日,新网银行邀请了新希望金融科技联合创始人、执行总裁高斌,迪洛斯人工智能科技创始人、董事长汤浩,新网银行科技专家李开宇做客“AI构造力”直播间,共同探讨AI应用的落地路径。三位一线专家结合鲜活的案例和深刻的思考,分享了AI在金融与产业领域从“小切口”切入、逐步实现“大变革”的实践经验,为AI构造力的落地提供了新的启示。
AI落地的紧迫感,是危机更是转机
对企业和个人而言,这不仅是“是否拥抱”的选择题,更是“何时拥抱”的生存题。从2016年AlphaGo掀起的AI浪潮,到2023年ChatGPT系列开启的大模型时代,技术创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但落地难的质疑始终如影随形。这种紧迫感,在金融行业尤为明显。高斌对此深有体会:“2023年还在小范围测试大模型,2024年就意识到跟随远远不够。而随着2025年智能体元年的开启,客户经理开始需要用AI分析营销话术,风控团队需要它挖掘潜在风险,内部运营更需要它解放重复劳动。”
“如果这一轮AI热潮再无法证明对生产力的实质提升,我们可能要等下一个十年才能等到春天。”汤浩用一组数据揭示了行业的焦虑:过去70年里,AI经历了多次“技术热潮—预期破灭—低潮”的循环,而这一次若无法在2-3年内证明其对生产力的实质性提升,等热潮退去后,可能再次陷入长达十年的沉寂。
李开宇表示,DeepSeek新版发布后,AI全民教育普及,技术迭代加速,智能体已能独立处理复杂场景、规划执行并交付结果,正式进入“智能体元年”。为此,新网银行战略升级,从科技驱动创新转为行级战略驱动全行创新,当前重点聚焦客户服务等场景,同步推进全行各类各场景智能体应用。
从“小切口”到“大变革”,AI的“构造力”藏在细节里
“AI不是颠覆行业的核武器,而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手术刀。”高斌用新希望金科的实践印证了这一点。在服务银行零售转型时,他们没有急于全面替换传统系统,而是从“小切口”切入:以数据分析为例,基于数据标准化积累,开发Chat BI替代人工:通过理解问题需求,自动匹配元数据生成SQL并执行,实现大数据平台从建平台到AI赋能经营的跨越。类似案例包括客户经理数字孪生、代码编写、流程调度等。
这些“小切口”的成功,让高斌总结出一个关键经验:AI应用必须是可评估、可调试、可解释的闭环。就像修水管,先修好一个漏水点,让团队看到效果,才能逐步推广到整个管网。通过工作流串联各闭环,最终形成大结果,确保局部效果可追踪,逐步实现全面赋能。
汤浩也尤为认可这种“小切口”观点。选择员工觉得好用的场景,能提升效率、减轻重复劳动。这类场景员工也愿意使用,解决具体痛点后,团队能直观看到变化与提升,建立信任。通过一个个小切口的打通与验证,逐步推动AI进一步进化,而非急于求成。
这种“从场景中来,到场景中去”的逻辑,正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核心密码:AI不是飘在天上的技术,而是长在土里的工具。
安全与效率的“平衡术”,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动态最优解
“最后一公里”的落地绝非坦途。其实当前大部分企业最常见的困惑是:本地化部署怕数据泄露,用云端又怕“幻觉”误导决策。
所谓“幻觉”,是指大模型在生成内容时可能出现的无中生有。例如,一份医疗报告若因模型“幻觉”生成错误诊断,后果不堪设想。对此,汤浩指出,全本地化部署并非良药:企业仅用自有数据训练模型,就像用一本教材反复复习,知识永远停留在已知区,无法迭代进化;而行业需要的是“云端算力+产业知识+场景验证”的三维融合。
李开宇通过新网银行的实践案例将大模型应用分为从“行外”到“行内”:行外通过云端大模型处理非敏感信息,如市场分析等,利用其联网能力和泛化性提升效率;行内则基于开源技术在本地部署,处理交易数据等敏感信息,同时成立智擎AI+行动小组,并联动多个部门,让新网银行的智能化从“盆景”变为“风景”。这种“分而治之”的策略,背后是更深层的行业共识:AI落地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协同共生”的生态。
高斌进一步解释:就像电力时代需要电网,AI时代需要“智能云”提供算力底座、“产业云”沉淀行业知识、“场景云”解决具体问题的三位一体。企业无需重复制造,只需聚焦自身业务痛点,就能快速组装出适合的AI工具。
每个人都是“AI构造师”,技术向善才是终极答案
直播尾声,三位嘉宾的目光从行业转向更广阔的未来。高斌表示:“AI的终极目标不是取代人,而是解放人。当AI帮我们处理完重复劳动,人类将有更多时间专注于创造、情感和创新。”汤浩说道,“中国有全球颇为丰富的产业场景,这是我们弯道超车的最大底气。”未来5年,行业级AI将从可用走向好用,甚至不可或缺。李开宇则用务实语言点题:知识是AI的燃料。企业需要沉淀全局知识网络,个人需要构建体系化认知——这才是未来最核心的竞争力。
未来,对于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应用AI需要以战代练,摒弃“无用论”与“万能论”,将其视为工具,优先从简单场景切入。通过“采摘低垂的果实”快速体验AI价值,逐步深化应用。大型企业紧跟AI趋势,整合资源应对组织变革,避免依赖IT团队抽调,需强化算法与AI能力建设。而对于个人而言,与AI共舞的能力正在重新定义职业价值:职场人需要深耕专业壁垒,学生需要尽早接触真实场景,创业者则要尽快抓住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正如三位嘉宾共同呼吁的:“AI不是少数人的技术游戏,而是所有人的未来机遇。当我们不再纠结模型有多大、算力多强,而是关注问题解决得有多好,AI才能真正走出实验室,走进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这或许就是AI构造的真正含义,不是建造更庞大的模型,而是构建更紧密的人机协同;不是追逐更炫酷的技术,而是创造更有温度的价值。毕竟,伟大的技术革命,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终点:让人类更像人类。
从紧迫感到实践力,从“小切口”到“大变革”,AI正在金融行业加速落地。新网银行通过“AI构造力”直播栏目,不仅分享了自身在AI应用上的探索,也搭建了跨行业的交流平台,汇聚银行科技专家、AI公司创始人和产业实践者,共同推动AI走向可用、好用、必不可少的未来。在人机协同的浪潮中,新网银行正以创新与务实并举的姿态,探索AI赋能金融与产业的更多可能性,让AI不再是遥远的技术,而是实实在在改变生活和工作的力量。
http://www.ixfrb.com.cn/news/20250909/56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