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意・林邦德墨象艺术展上海开幕:笔墨寻根守正,创新对话时代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9-01/imagesjKQmvePgKsko.png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在七夕佳节的浪漫余韵中,一场承载东方美学意境与当代艺术探索的文化盛宴 ——“玄意・林邦德墨象艺术展”,于 2025 年 8 月 30 日在上海宝龙美术馆盛大启幕。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9-01/imagesYESfcskGyGvj.png

 

 

本次展览由宝龙艺术中心主办,出入艺术空间、艾朗品牌设计承办,共展出著名书法家林邦德近年精心创作的 80 件墨象艺术作品,同步开展的还有 “与古为徒・林邦德沪甬师生书法展”,两场展览以传统与创新交织的艺术表达,为上海这座艺术之都注入深厚的文化活力,吸引了国内外 200 余位艺术家、企业家及艺术爱好者共赴这场笔墨之约。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9-01/imagesgQcnjpCHNfhn.png

 

 

笔墨承古意,创新破樊篱

林邦德,1957 年生于浙江宁海,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宁波书画院副院长,他在传统书法领域早已成就斐然 —— 作品曾斩获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佳作奖” 等多项权威奖项,40 余次入选全国性大型书法展览,还主编、执编《王羲之行书》《赵孟頫楷书》等浙江省义务教育书法教材,被誉为 “宁波市十大文化名家”“全国书法教育先进工作者”。然而,这位在传统书法界深耕数十年的艺术家,并未止步于已有的成就,而是以 “艺术叛徒” 的勇气与时代自觉,踏上了书法现代转换的探索之路。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9-01/imagesmTpKaVsdmjPq.png

 

 

“书法也要‘向前看’,这是时代的必然。” 展览策展人、著名艺术评论家石建邦在展览前言中如是写道。在他看来,林邦德的探索突破了传统书法的 “壁垒”,以 “孤勇的气魄” 投身书写实验,“他身体力行,勇于破圈,敢于越界,突出重围,不断尝试书法的当代性实验和创造性转化,这种探索精神尤其可贵”。从十多年前开启 “古道新履” 现代书法实验,到在报纸、海报、纸盒等非常规媒介上挥洒笔墨,再到近年推出 “念念有词”“默默无语” 两大系列作品,林邦德的创作始终围绕 “传统与创新” 的核心命题展开。

“念念有词” 系列中,“逆行”“微信”“一带一路”“自媒体” 等当下流行语被纳入书法创作,通过笔墨的张力赋予日常词汇新的艺术内涵;“默默无语” 系列则更大胆地舍弃字形字义,专注于笔触的浓淡、墨韵的枯润与节奏的起伏,让作品抵达 “幽微抽象的艺术境界”。石建邦评价这些探索时强调:“此次宝龙美术馆展出的墨象作品,是对书法本体的探讨,对书法边界的追问,富有哲学高度。品读林邦德的墨象艺术,当如老子所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东方智慧中感受笔墨的无限可能。”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9-01/imagesjDusZJGRdxQQ.png

 

 

三重突破显匠心,文化根脉铸魂灵

“林邦德的‘墨象艺术’走出了一条兼具文化深度与时代精神的创新之路。”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在开幕式致辞中,深入剖析了林邦德创作的三大鲜明特点。作为长期研究文化创新与传播的学者,孟建对艺术领域的传统创新实践有着深刻洞察,他认为林邦德的作品实现了 “坚守传统根基与突破形式边界的统一”——“他深植于书法的文化基因,以笔、墨、纸为载体,延续着汉字书写背后的哲学思考与人文精神;同时又打破传统章法的桎梏,通过非常态的布局构造,让作品既保留着‘熟悉’的文化底色,又充满‘陌生’的视觉冲击。”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9-01/imagessdvVFztdkIPQ.png

 

 

在孟建看来,林邦德的第二重突破在于 “消解文字意义与凸显形式审美的探索”。“在他的作品中,文字的语义功能被弱化,水墨痕迹的抽象布局成为主角。” 孟建解释道,这种创作将笔墨的虚实、枯润转化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引导观众从 “读字” 转向 “观形”,“为传统书法注入了抽象艺术的现代性基因,让书法从‘文字的艺术’升级为‘艺术的文字’”。而第三重突破,则体现在 “以实验精神对话自然并凸显多元文化内涵”—— 林邦德从自然的风雨、光影中汲取灵感,让每一笔都 “蕴含着自然的灵性与艺术的精神”,使作品超越视觉呈现,成为 “承载文化记忆、诠释生命意识的载体”。

“传统不是束缚创新的枷锁,而是滋养创新的土壤;现代性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的重新发现。” 孟建在发言中强调的这一观点,恰是林邦德创作的核心理念。林邦德在展览现场分享创作思路时提到,自己曾受毕加索对中国艺术的评价启发 —— 毕加索曾感叹 “在这个世界上谈艺术,第一个应该就是你们中国人”,并表示若生为中国人,“一定是个书法家,而不是画家”。“毕加索可以‘画字’,我为何不能‘写画’?” 带着这样的思考,林邦德在二十多年前便开始摸索 “让书法视觉形式更抽象、更有画面感”,最终形成了 “非书非画,亦书亦画;非古非今,亦古亦今;非中非西,亦中亦西” 的独特风格。

沪甬双展联动,共话书法未来

此次 “玄意・林邦德墨象艺术展” 并非孤例,与之同步开展的 “与古为徒・林邦德沪甬师生书法展”,于 8 月 28 日在谢稚柳陈佩秋艺术中心拉开帷幕,展期持续至 9 月 14 日。两场展览一主一辅、一创新一传统,形成鲜明而深刻的对话 ——“玄意・墨象展” 聚焦林邦德个人的艺术突破,展现书法的当代可能性;“与古为徒展” 则通过林邦德与沪甬两地学生的作品,传递书法教育的传承脉络,呈现传统书法在新一代创作者中的生命力。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9-01/imagesbdnytEpUjnXr.png

 

 

谢稚柳陈佩秋艺术中心“玄意・林邦德墨象艺术展” 现场

 

“上海观众的心态更开放,视野更国际,文化更多元,审美更高位。” 林邦德在谈及选择上海举办展览的原因时坦言,自己的墨象艺术属于 “小众艺术”,此前在宁波小规模展出时,虽获年轻人喜爱,但也有不少观众表示 “看不懂”。而上海作为国际化文化大都市,对创新艺术的包容度与理解力,让他坚信这里的观众能更好地读懂笔墨背后的探索与思考。展览现场,每件墨象作品旁都配有简洁的文字介绍,帮助观众理解创作理念;开幕式上,表演者李冰、唐晨带来的艺术节目 “涟漪”,更以灵动的肢体语言结合背景屏幕中的墨象作品片段,让抽象的艺术理念变得直观可感,赢得阵阵掌声。

 

https://img2.danews.cc/upload/images/2025-09-01/imagesDUFaEYQElfTX.png

 

 

从传统书法的 “守正”,到现代墨象的 “创新”,林邦德的探索不仅为书法艺术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新路径,更承载着文化传播的使命。“由来已久的西方人普遍认为书法艺术源自日本,这个天大的误解,已经到了必须消除的时候。” 林邦德在发言中提及的这一现状,正是他坚持推动书法创新与传播的动力之一。在他看来,国力的强盛让文化拥有了更多自信,而艺术家的责任,便是通过有温度、有深度的创作,让中国书法这一国粹艺术被更多国际友人认同、接受、喜爱。

据悉,“玄意・林邦德墨象艺术展” 将持续至 9 月 8 日,“与古为徒・林邦德沪甬师生书法展” 则将展至 9 月 14 日。在接下来的十多天里,上海宝龙美术馆与谢稚柳陈佩秋艺术中心,将继续以笔墨为桥,连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让更多人在墨色的浓淡变幻中,感受中国书法的千年文脉与当代活力,见证一位艺术家以匠心守初心、以创新赴时代的文化担当。

http://www.ixfrb.com.cn/news/20250901/55873.html

相关文章
华帝2025半年报发布:高端化转型凸显经营韧性,
玄意・林邦德墨象艺术展上海开幕:笔墨寻根守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音乐会《记忆之歌》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