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早上七点,阳光已经把柏油路晒得发烫,王阿姨正戴着橡胶手套在社区的垃圾分类站旁翻捡垃圾桶。她手里的铁夹子 “咔嗒” 一声夹住个塑料瓶,看了眼瓶身没标签,又拧开瓶盖倒干净残留的水,才放进 “可回收物” 的蓝色桶里 —— 这是她每天重复上百次的动作,也是八月里社区垃圾分类分拣工作的日常。
“天越热,越得盯紧点。” 王阿姨抹了把额头的汗,桶里的西瓜皮正往外渗汁水,混着塑料袋缠在一块儿。她蹲下身,手指灵巧地把沾着瓜瓤的塑料袋扯出来,“你看这塑料袋,裹着厨余垃圾就难分了,得先把瓜皮抖进绿桶,塑料袋单独扔进灰桶。” 旁边刚倒完垃圾的张奶奶凑过来:“小王,我家孙子昨天把电池扔厨余桶了,没给你添乱吧?” 王阿姨笑着摆手:“没事,我翻着了!电池得放红色有害桶,我给您家放了几张分类表,下次让孩子照着投。”
分拣台上总摆着个小本子,王阿姨记满了 “小规律”:早上七点到九点是高峰,送孩子的家长急着上班,容易把牛奶盒和豆浆袋混进厨余桶,得重点查;傍晚居民买完菜回来,菜叶里常裹着超市的塑料网套,得拆干净;就连下雨天也有讲究,湿淋淋的废纸不能算可回收,得先摊开在架子上晾着,不然一压就成了不可回收的 “杂物”。
正午的日头最烈时,分拣站的遮阳棚下像个小蒸笼。李叔推着消毒车过来,先往垃圾桶壁喷了遍消毒水,又帮王阿姨把分拣好的可回收物装袋:“昨天收废品的来,说咱这分出来的塑料瓶没杂质,给的价都比别处高。” 王阿姨直起腰,看着装满的蓝色垃圾袋,眼里亮堂堂的:“可不是嘛!前几天有个小伙子,看我捡碎玻璃怕扎手,特意找了双厚手套送过来。”
其实社区的垃圾分类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像王阿姨这样的分拣工作者,顶着八月的酷暑,蹲在垃圾桶旁一点点挑拣、分类。他们记着谁家习惯扔错电池,知道哪类垃圾在夏天最易腐坏,用一双双沾过污渍的手,把 “乱糟糟” 的垃圾变成能再利用的资源。而居民递过来的一瓶水、一句 “辛苦”,又让这闷热的八月里,多了份实实在在的暖。
http://www.ixfrb.com.cn/news/20250828/55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