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4日,《华夏永昌・中国印》发布仪式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李季,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原司长岳志勇,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李节,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孙小兵,中国工美集团业务发展部总经理胡伟,军事战略专家、研究员、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主任高东广,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藏品部主任白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希伟,中国文物报社教育合作传播中心负责人杨海平等领导嘉宾齐聚现场。
多方共鉴:文化传承与时代价值的共鸣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孙小兵副主任在致辞中指出,《华夏永昌・中国印》以印玺文化为核心,既坚守印玺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又以非遗技艺为桥梁,将玉琮的礼制底蕴与景泰蓝的精湛工艺相融合。该作品“双琮一勋”的独特形制,让强军兴邦的时代精神与传统符号实现深度共振,既彰显了文博人和非遗传承人守护历史、传承文明的的家国情怀,也体现了胸怀天下、祈求和平的使命担当。
中国工美集团业务发展部总经理胡伟从工艺美术视角强调,作品通过玉雕、花丝、景泰蓝的跨界融合,证明传统工艺能与时代同频共振,成为展现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从技艺集大成、文化创新表达、情感寄托载体三个维度,彰显了《华夏永昌・中国印》的独特价值。
军事战略专家高东广从“军强国安”角度解读,认为作品彰显了中华民族守护和平、捍卫盛世的决心。他指出,“九州同心”意义非凡,军强则国安,国安方有盛世,这方《华夏永昌・中国印》传递着对未来的期许和承诺。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李节从行业发展视角评价,玉的温润、金的璀璨与景泰蓝的绚丽在作品中交融,让其再度想起工艺美术的初心,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技艺炫耀,而是服务于民族情感表达、时代精神传承的文化载体。从“86 国宝工程”、08年北京奥运徽宝到今天的《华夏永昌・中国印》,再次印证了当工艺美术与时代精神相联结,就能突破“工艺品”的范畴,成为表达文化自信的“艺术重器”。
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李季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华夏永昌・中国印》结合了中华传统礼器“玉琮”的特色,以“双琮一勋”的形制延续了“国逢大事,国印铭记”的传统,这种新的叙事方式,继承和延续了中华古老的文化。相信《华夏永昌·中国印》像它的名字一样,能够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印记,让九州同心、华夏永昌的愿景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耀。
以印为铭:镌刻民族精神的时代印记
《华夏永昌・中国印》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中国工美集团联合监制,特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玉雕非遗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希伟,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袁长君跨界合作,以玉雕、花丝、景泰蓝三大非遗文化为核心,铸就“双琮一勋”的恢弘形制。
作品创意生动巧妙,玉琮承古,精选和田玉雕琢四大瑞兽象征四大军种——鲲鹏遨海喻海军、饕餮镇岳喻陆军、鹰击长空喻空军、巨龙腾空喻火箭军;金琮耀今,以花丝工艺勾勒方胜纹与“华夏永昌”,地球与和平鸽辉映盛世气象;金玉勋章熔铸和平愿景,景泰蓝华彩铺陈蔚蓝星球,背面铭刻“世界和平”彰显大国担当。此外,56毫米的印基象征56个民族同心聚力,让历史厚度与时代精神在此交融。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捐赠仪式,创作大师王希伟向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捐赠《华夏永昌·中国印》碧玉珍藏版 918 号和青玉纪念版 1931 号这两个具有纪念意义的编号,希望这件作品因其承载的团结力量和复兴梦想,成为连接时代的文化纽带。
匠心对话:非遗技艺的当代传承与创新
王希伟大师特别分享了作品背后的匠心故事,他表示,玉是有灵性的,雕刻的过程,正是与历史对话的过程。玉琮本是“敬天礼地”的礼器,用它来表达“强军兴邦”的信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体现。作品创作以“86 国宝工程”和北京奥运徽宝为标准,希望为这个时代留下一件有温度、有重量的作品。
期间,与会嘉宾在“九州同心”、“华夏永昌”书法作品上分别印盖对应印文,延续了印玺文化中“以印记事、以印明志”的传统,将当代人对民族复兴的期盼与团结一心的信念,以最具仪式感的方式呈现。今后,《华夏永昌·中国印》将作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向世界传递中国对和平的珍视、对复兴的信念,让“九州同心·华夏永昌”的愿景在时光长河中持续回响。
http://www.ixfrb.com.cn/news/20250825/55451.html